当前位置:中国信息报道 -> 国内

躬身耘禾黍,田上映人间

发布时间:2024-07-23   来源:网络   阅读:1716

五谷生香,文明滥觞。千顷的沃壤浸透了先民的汗水,万里的长河孕育着文明的曙光。汹涌的谷浪是农民们韵律悠长的呼吸,更是生命的重量。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“粮心守丰年”兴农实践队按照预期计划,于2024年7月初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崔桥村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以期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与面临的困难,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贡献南财力量。与此同时去看看自己生活圈之外的田上人间。

正午的太阳煌煌地普照大地,金麦遮蔽的土壤间,还能看到田地里耕种的农民。他们站在土上,皮肤也是土似的焦褐色的褶皱,坚硬的发黄的指甲像嵌在土里的石,只有衣物把他和土地区分开。他佝偻着,面对着眼前怡然躺卧的庞大身躯,姿势近乎谦卑,他靠耕耘延续生命,或者说他的命运是黏连在土地上的命运。见此景我感触颇深,头顶赤日的光芒似乎不敌中国农民的光芒。

在与当地农户的交谈中,我们得知有的人从年轻与泥土打交道,到了老年也离不开土地。“种田的没有一个是不苦不累的”,在农民闪烁泪光的眼眶中,我看到他们对土地的敬畏、对生命的悲叹。从他们沟壑纵横的面庞中,深深可见生活的苦痛,而他们坚守的精神,是风雨无阻,耕而不辍。

1721715702854.jpeg

图为实践队员与农民进行交流访谈 通讯员 俞姝含 摄

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农村务农耕田的人越来越少,越来越老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扎根城市。农村,成为了束缚和桎梏,成为了落后和闭塞的象征——甚至带来偏见的目光。诚然,当今时代还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多半是文化水平较低者,而他们文化的落后,是一个更早的时代遗留下来的顽瘴痼疾,更是自身的遗憾,绝不该是被现代时代和社会群体抛弃和嘲讽的原因。

这又产生更深层次问题: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份关乎生存与文明的粮食生产重担,又如何有序而智慧地传递到新一代的手中?该问题将深刻影响农业的持续繁荣和农村社会的长期进步,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顺畅实施。我们需超越现状,深入思考如何塑造新时代的农民,让他们不仅愿意承担起种粮的使命,更具备实现这一使命的能力。这需要深化农业教育,培养农民的科技和经营才能;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布局,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。我们还需在社会中树立尊重农业、尊重农民的价值观,让农业成为一项备受尊敬的职业。通过一系列措施,才能确保种粮的事业得以传承,让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永远焕发着生机与活力。

此次调研时间虽短,但我们深入农村、了解民情,采访了一些村民、种粮大户和村干部,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,了解了农民真正的诉求所在,也了解到农村发展存在的困境以及所具备的发展机遇。在技术创新的时代,农民正逐渐摆脱突破固有的刻板印象,积极采用新技术,数字化逐渐渗透每一个种粮大户,科技之手正托举农村农民的未来。

1721715724445.jpeg

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种粮大户拥有的机器 通讯员 王蕾 摄

在实地调研之前我疑惑经济学和农业农民的相关性。深入崔桥村基层后,我意识到农民是土地最亲密的接触者,其手中一捧捧黄土筑就的是社会经济牢固的地基。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,更离不开农业的支持。我们有理由相信:农业将加快现代化的步伐,与其他产业携手同行,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力引擎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此次实践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农业相关知识的欠缺,让我学会从自身专业出发联系农业发展,同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,关注农民内在和真正心声。

活动在村委会的全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结束。同学们满载着对乡土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规划的深思熟虑踏上归途。这次实践活动深化了我们对时代使命的认识,激发了我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决心。我们立志通过不懈的学习和自我提升,为将来步入社会时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,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和祖国的殷切期望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守望那一片田野,在前进的道路上与农携手同行。

1721715772470.jpeg

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委会干部和种粮农民合影 通讯员 王蕾 摄

今夕复何夕,共此灯烛光?愿守望田野,与“农”同行。

(通讯员 王蕾)